close

201708190042

傳統中醫有所謂活血化瘀、止血、補血、涼血等說法存在,但是民眾往往分不清差別在哪;開業中醫師鄧佳明昨表示,活血化瘀藥指的是凡有疏通血行、袪瘀通滯,令血脈暢達的藥材,依照活血化瘀不同作用程度,又可區分為和血、活血、破血,其中,和血藥能夠養血、和血脈,比如當歸、丹皮、丹參等;活血藥能夠活血、行血、通瘀,比如川芎、紅花、劉寄奴等;破血藥能夠峻猛破血消瘀,比如大黃、水蛭、桃仁等。 鄧醫師指出,止血藥是在止血法之下組成方劑,具有制止出血等作用,適用於血熱妄行、氣不攝血、瘀阻出血、沖任虛損等各種出血證,處方常以止血藥為基礎,依照各種證因遣藥組成,常用方包括十灰散、四生丸、咳血方、槐花散、小薊飲子、黃土湯、膠艾湯。 鄧佳明醫師指出,補血藥又稱養血藥,指的是以補血藥物治療血虛證,具有補養血液作用,血虛患者常見臉色蒼白或萎黃、唇甲色淡、頭暈眼花、失眠健忘、四肢麻木、心悸怔忡、女性月經量少或經閉、舌淡等症狀,常用藥物包括當歸、熟地、阿膠、桑椹、鹿胎、龍眼肉、何首烏、枸杞子等。 涼血藥適用熱病等,病人常有發熱並出現出血症狀,比如皮膚斑塊、鼻衄、齒衄等出血症狀,中醫稱為血熱,這種情況需要,常用藥物包括牡丹皮、赤芍、生地黃、玄參、紫草、青黛等。傳統中醫活用血藥,所以能夠適當活血、止血、補血、涼血。 傳統中醫認為,血瘀宜用活血化瘀藥,出血宜用止血藥、血虛宜用補血藥、血熱宜用清營涼血藥,中醫治療時會依個人體質、病情主次,隨機應變靈活用藥,以便做到祛邪不忘扶正、止血不忘祛瘀,有助避免逐瘀過猛反傷正氣,止血過急反致留瘀等弊。 久病體虛之人多半選擇補益氣血之類藥材相配,因為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;中醫認為,身體的血和氣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係,氣血互根氣能生血。由於血虛常見合併氣虛,所以治療上活血化瘀藥常與理氣行氣藥配合應用,期能達到補血先補氣,氣行血自行等作用。

《不可不知》活血、止血、補血、涼血之別

平價徵信社

最貼心的到底是小三還是徵信社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FfkopFM 的頭像
    HFfkopFM

    HFfkopFM的部落格

    HFfkopF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